非遺保護 | 芬芳馥郁 燦若晨曦——“新疆花兒”
2024-03-22 12:54:51 來源: 今日新疆
芬芳馥郁 燦若晨曦——“新疆花兒”
“新疆花兒”是新疆各地回、漢、錫伯等民族人民喜愛的民歌,是新疆廣大人民勞動、生產(chǎn)、生活的產(chǎn)物,也是歌手們推陳出新的成果,唱腔、唱法、唱詞不斷演變,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,同時被注入了新時代的精神內涵,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,成為獨具魅力的口頭藝術作品。
● 朱宣羽 / 文
“花兒”是廣泛流傳于我國陜西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區(qū)的特有的民間歌曲形式,俗稱“山曲”“少年”。“新疆花兒”是新疆各地回、漢、錫伯等民族人民喜愛的民歌,主要流布于昌吉回族自治州、烏魯木齊市米東區(qū)、哈密市、焉耆回族自治縣、博湖縣、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,由回族、漢族、東鄉(xiāng)族、錫伯族、哈薩克族、維吾爾族等多民族傳承。2008年6月,“新疆花兒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
呼圖壁縣2023年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上,演員表演舞蹈《花·花兒》。陶維明/攝
“花兒”約有三百年的歷史?!靶陆▋骸痹从诤又莼▋?、洮岷花兒,系從甘肅、寧夏、青海等地傳入,素有“歌舞之鄉(xiāng)”之稱的新疆為“花兒”的傳承、發(fā)展、創(chuàng)新、演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,“花兒”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,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疆花兒。
從表演形式和作品結構來看,“新疆花兒”分為“散花兒”和“本子花兒”兩類,“散花兒”又包含了一人獨唱的“漫花兒”、兩人對唱的“對花兒”和一領眾和的“合花兒”。“本子花兒”是指將戲劇故事、小說傳記、民間傳說等內容再次編撰后演唱的具有舞臺化特征的藝術。從題材上看,“新疆花兒”可分為愛情類題材和生活類題材,如我們所熟知的《花兒與少年》屬于愛情類題材,《下四川》則屬于生活類題材。
語言方面?!靶陆▋骸钡恼Z言質樸、直白,很接地氣,而這種質樸的語言卻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?!靶陆▋骸钡某~表現(xiàn)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。“新疆花兒”雖唱詞樸素,但語言藝術成就很高。大到謀篇布局,小到用詞組句,都能夠體現(xiàn)出“新疆花兒”較高的文學審美性。從整體的布局謀篇來看,“新疆花兒”的唱詞一般以四句為一個單位,一三句九個字,二四句八個字,即俗稱的“九八式”。這些句式造就了“新疆花兒”錯落有致的樂句構成。“新疆花兒”的用詞看似隨意,實則富有特色,歌詞為韻文形式,因為押韻,花兒的句子就有了一種音樂的美感。通韻、交韻、間韻、隨韻等修辭手法在“新疆花兒”中都有應用?;▋褐械囊r詞現(xiàn)象也具有風格,這種由襯形成的樂句擴充,可以使樂句之間的鏈接更為順暢,起到了鏈接樂句的橋梁作用,增加了樂曲的生動感。
從西北各省遷徙來新疆的人們經(jīng)過一代代的繁衍與交融,其方言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影響、相互滲透,同時,這些相互雜糅的方言又與新疆本土民間語言互相融合,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新疆方言。這些方言在“新疆花兒”的唱詞和演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如“尕妹”“么麻達”“歹得很”等詞匯;“新疆花兒”還使用大量的疊字來增強語言的色彩,如“樹梢梢”“心尖尖”等,加之新疆人前后鼻音不分的讀音特點和動詞后置的倒裝句語序,使其具有獨特的新疆風格。
演唱方面。“新疆花兒”的咬字吐詞講究干凈利索,字頭字尾一氣呵成,不拖腔,也不在韻母處過多停留。唱腔延續(xù)了內地“花兒”高亢、嚴謹、粗獷的特點,但又吸收了西北民間歌曲、陜西眉戶、信天游以及新疆曲子的特征,兼具婉轉、悠揚、細膩的特色。通過長期與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等少數(shù)民族的交流借鑒,“新疆花兒”呈現(xiàn)出樂觀、幽默、熱情的表演風格。
音樂形態(tài)方面?!靶陆▋骸钡囊魳范鄶?shù)來源于“河州花兒”,但新疆特有的綠洲文化的影響使得“新疆花兒”曲調既有高亢、剛毅的山歌本色,又獨具細膩、委婉的田園風采。其在調式上多使用徵調式、商調式,運用五聲音階的級進、四度大跳、大幅度下滑音與細小裝飾音相結合,體現(xiàn)了新疆人民獨有的精神面貌。如一首《山丹紅花開》,新疆的版本通過四度的跳進,將旋律從高到低做了連接,而青海版本則選擇了七度的大跳,聽感上不如新疆版本的柔軟?!靶陆▋骸蔽樟司S吾爾族、哈薩克族等民族的音樂元素,除常見的徵、商、羽調式外,還采用了較為完整的小調式及調式交替手法。
“新疆花兒”和其他省區(qū)“花兒”的區(qū)別是,它吸納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地方方言和各民族人民的音樂元素,地域性非常強。新疆花兒在傳承與傳播中突破了很多“花兒”原有的框架,“花兒”在新疆地區(qū)可以幾代同堂共唱,也可以將宴席曲囊括其中,以及多民族語言交替出現(xiàn),當?shù)厝朔Q之為“風攪雪”演唱風格,這些都是“新疆花兒”獨有的風景。
“新疆花兒”目前已整理出版新中國成立前后兩個時期的“花兒”千余首,曲牌(俗稱“令”)有23個之多,其中包括《花花尕妹》《三十三石蕎麥》《月亮上來亮上來》《歌手情話》《雙探妹》等代表曲目。在山野田間、家庭場院、文化廣場、舞臺會場等各種場所都能聽到“花兒”的聲音,看到“花兒”的身影,演出形式不斷創(chuàng)新,除了獨唱、對唱、二重唱、合唱、表演唱、樂器伴唱等形式,還有舞蹈、音樂劇、器樂作品的嘗試。
昌吉回族自治州“花兒”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蘇應斌在吉木薩爾縣二工鎮(zhèn),用“花兒”的形式,向村民宣講黨的惠民政策。鄒懿/攝
近年來,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觀念日漸深入人心,“新疆花兒”也得以不斷傳承,并獲得了更廣闊的傳播天地。在“新疆花兒”流傳地,通過非遺進校園的活動,“新疆花兒”走到了青少年的身邊,這既能加深青少年對民間傳統(tǒng)藝術的認知,從小培養(yǎng)熱愛民族文化的感情基礎,也能達到傳承有土壤、后繼有新人的局面。烏魯木齊市米東區(qū)105中學建成的“花兒小班”,啟蒙、培養(yǎng)了一群熱愛“花兒”的小歌手;伊寧市回族中學、昌吉市的中小學也開展了“花兒園”和“花兒體操”等活動,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;昌吉學院音樂和舞蹈學院也聘請“花兒”傳承人舉辦“花兒課堂”,探索教育傳承的路子;烏魯木齊市米東區(qū)文化館還利用“花兒”曲令,編創(chuàng)適合青少年傳唱的新詞,唱法上也有獨唱、重唱、合唱等多種形式。
隨著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加強,帶著山野泥土的芳香,打動老百姓心窩的“新疆花兒”定能傳唱不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