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讀新疆丨麻雀為鄰
2025-03-12 08:59:45 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□肖良波
以前居住在團(tuán)場連隊時,我家四周都是高大的白楊樹,白楊樹上住著成群的麻雀,它們成了我家的鄰居。
每天清晨天還未亮,麻雀便嘰嘰啾啾鳴叫起來,無論春夏秋冬,我都在它們的鳴叫聲中醒來。它們叫醒我的時間隨季節(jié)而變化,早晚也略有不同。時間長了,有一天聽不到它們的叫聲,便會覺得生活中缺少了點(diǎn)什么,心里感到不安。搬到軍墾新城阿拉爾市居住后,很少見到樹上棲息的麻雀,也聽不到它們的鳴叫聲,這讓我懷念起居住在連隊的日子。
在團(tuán)場連隊常見麻雀,它們成群結(jié)隊地在院落中飛翔、覓食、嬉戲。仔細(xì)觀賞麻雀:一頂土灰色的“帽子”戴在頭上,一身迷彩服般的羽毛,黃澄澄的小眼睛總是好奇地瞅著四方,胖嘟嘟的肚皮上蓋著一層軟軟的灰白色絨毛。這樣一只活潑可愛的麻雀,就像一個十分機(jī)靈的小頑童,惹人喜愛。它們在我家四周高大的白楊樹上筑巢,每天早晨,我站在院子里聽它們在樹上嘰嘰喳喳“高談闊論”,或看它們在樹枝間蹦來蹦去鍛煉身體。若發(fā)現(xiàn)“情況”,它們便忽地一下驚慌飛起,在天空中盤旋許久,確定沒有危險后,才小心翼翼地回到白楊樹上,然后又聚在一起嘰嘰喳喳,十分熱鬧。
其實(shí),麻雀可以監(jiān)測噪音,這是科學(xué)家發(fā)現(xiàn)的。每當(dāng)中午,我家門前出現(xiàn)人流不息、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時,麻雀便躲起來,好像對人類的熱鬧并不感興趣,甚至還有些反感。而當(dāng)夕陽西下,熙熙攘攘的人流聲漸漸退去,周圍安靜下來時,麻雀們又三個一群、兩個一伙地跳出來,拍拍翅膀,舒展舒展筋骨,開始繼續(xù)它們的“高談闊論”,給疲勞了一天的人們帶來大自然的輕松氣息。
上世紀(jì)五六十年代,人們對麻雀認(rèn)識不足,將其列入“四害”之一,用盡各種方法對它們進(jìn)行大肆捕殺,使它們幾乎沒有藏身之地。直到后來發(fā)現(xiàn)麻雀每年要吃掉許多害蟲,才使它們得以“平反昭雪”,被列為國家“三有”保護(hù)動物(指國家保護(hù)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(jīng)濟(jì)、科學(xué)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),禁止任意捕殺,這才讓麻雀有了生存空間,能夠自由繁衍后代,快樂地生活在大自然里。
麻雀為了生存,大多以害蟲和草籽為食,在找不到食物時才會對莊稼下手。常見到成群結(jié)隊的麻雀在成熟谷穗旁飛來飛去,無人時會偷吃糧食,那只是為了果腹而已,它們從來不會大肆禍害糧食。
麻雀跳躍行走,類似澳大利亞的袋鼠。無論在地上還是樹上,麻雀都會抖動全身,快速跳躍,敏捷而準(zhǔn)確。我仔細(xì)觀察,麻雀一般不會飛行很遠(yuǎn),而是近距離盤旋飛行,忽而向左,忽而向右,或是為了尋食,或是為了尋找同伴。在人眼看來,所有麻雀的外形幾乎是一樣的,幾只麻雀落在同一個樹枝上,很難分辨雌雄或是否屬于同一家族。它們之間很少發(fā)生爭斗,總是和睦相處。與麻雀混熟了,它們有時會飛到我家的餐桌上尋找食物,在吃食時,兩只小眼睛總是觀察著四周,時刻保持警惕。它們體型小,身處劣勢,所以時常要警惕天敵的襲擾。想想這些與我們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“鄰居”,一輩子都在謹(jǐn)小慎微中度過,該有多么不容易。
冬季里,食物稀少,它們在草垛旁、雪地里尋找食物。連隊的麥場是麻雀常光顧的地方,麥場堆有大量的麥草和稻草,里面有沒打干凈的麥子和稻子,它們就鉆進(jìn)草堆里覓食。誰家房前有狗或雞沒吃完的食物,或是掉在地上的食物,它們也不嫌棄;雞鴨的剩飯,人們餐桌上丟棄的食物殘渣,它們見到后便呼朋喚友來“會餐”,彼此禮讓,從不發(fā)生哄搶。
在我家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楊樹,樹上棲息著一窩麻雀。它們在樹頂處筑有一個窩,用樹枝或其他毛發(fā)筑成,這窩麻雀是一對夫妻和四個子女。它們一家六口時常嘰嘰啾啾地鳴叫著,感覺其樂融融、溫情脈脈,這樣和睦的家庭令人羨慕。
漫長的冬季,是麻雀最難度過的日子,它們會飛到很遠(yuǎn)的地方去覓食,路上還要躲避天敵。成群結(jié)隊的麻雀在空中飛翔時,它們隊伍后面總會跟著幾只鷹或鷂子,有的麻雀飛得慢或躲避不及,便成為鷹和鷂子的美餐??粗楸徊稓ⅲ鼈儫o能為力,只能大聲鳴叫,令人哀傷。
生活在阿拉爾,感覺這里的城市喧囂不適合麻雀生活。雖然城里也有樹木,可都是矮小的綠化樹,不適合麻雀筑巢。它們只好遠(yuǎn)離城市,到偏遠(yuǎn)連隊的樹木上筑巢了。
每當(dāng)我聽見麻雀的叫聲,就會心生快樂,仿佛老友重逢。